返回網站

當孩子問「他怎麼不一樣?」時,家長可以怎麼說?五個教孩子同理與包容的說法

2025年6月26日

「媽媽,他為什麼坐輪椅?」
「那個小朋友講話怪怪的欸!」

你是不是也曾在路上、學校門口或故事書裡,聽到孩子這樣好奇發問?其實,孩子不是要冒犯,而是他們正在學習如何認識世界。

這時候,我們如果只是說「噓,不可以亂講」,孩子學到的不是尊重,而是「這件事不能談」。不如把這些發問,當作一次很棒的對話機會,教孩子用更溫柔、開放的語言看待差異。

以下整理五種常見情境+親子可以練習的說法,幫助孩子在日常中慢慢學會理解與同理。

一、「他是那樣的人」→「他遇到這樣的狀況」

孩子常聽大人說:「他是 XX 的小孩」、「他是特教生」,久而久之,也會用這樣的句子分類別人。

我們可以這樣教他說:

  • 不說:「他是智障」
  • 改說:「他的學習方式和我們不太一樣」
  • 再補一句:「每個人學習的速度本來就不同喔。」

這樣的說法讓孩子學會: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狀態,不代表誰比較好或比較差。」

二、「他好奇怪」→「我想了解他」

有時候孩子不懂別人的行為,會下意識說出:「他很奇怪」、「我不喜歡他」。

你可以這樣陪他練習說:

  • 「我覺得他做的事和我們不一樣,我有點不懂」
  • 「我有點好奇他為什麼會這樣,你覺得呢?」

孩子不是不能說出感受,而是我們要教他怎麼說出「感受」而不是「評價」。

三、「他沒手腳」→「他有自己的方式生活」

當孩子注意到外觀或動作不同的朋友時,與其急著轉移話題,不如教他尊重差異:

  • 不說:「他好可憐喔」
  • 改說:「他有別的方式行動,像坐輪椅、用機器幫忙」
  • 加一句:「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完成事情喔。」

這會讓孩子明白:「差異不是缺陷,是另一種生活方式。」

四、「他學不會」→「他需要多一點幫忙」

如果孩子說出:「他都不會寫字」、「他好笨喔」,這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回應:

  • 「他現在還在學,我們可以看看要怎麼幫他。」
  • 「學東西的速度每個人都不同,像你也有些東西慢慢才會對不對?」

這讓孩子感受到——別人不是「不能」,而是「正在努力中」。

五、練習一起說「我可以…」「我願意…」

孩子除了觀察別人,也可以學會主動靠近與包容。我們可以引導他這樣說:

  • 「我可以陪他一起做那個活動」
  • 「我想試試看他的做法」
  • 「如果他不會,我可以幫忙一點點」

當孩子學會這些句型,就不只是同理,而是開始行動。

每句話都有力量。當我們教孩子用尊重與開放的語言談論他人,他們不只是學會說話,而是在學會成為一個願意理解別人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