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輸了就大哭、拼錯就不玩了?三招教出不怕挫折的小孩
孩子輸了就大哭、拼錯就不玩了?三招教出不怕挫折的小孩
·

孩子輸了遊戲就大哭?拼圖拼錯就放棄?這些看似小事的反應,其實透露出孩子在面對挫折時,還在學習如何調節情緒與重建信心。學齡前是心理韌力(resilience)發展的關鍵期,不少家長會問:「要怎麼幫孩子不怕挑戰、不輕言放棄?」
根據哈佛大學發展中兒童中心在〈Supportive Relationships and Active Skill-Building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s of Resilience〉中指出,心理韌力不是天生具備的特質,而是一種可透過「支持性關係」與「主動學習經驗」逐步養成的能力。配合家庭互動觀察,以下三個策略可供家長在日常中實作,讓幼兒逐步建立面對挑戰的信心與調適能力。
第一招:建立穩定的情緒語言回應
當孩子因挫折表達情緒,如哭泣或退縮,成人的語言支援是最直接的幫助,例如:
- 「你好像有點失望,是因為拼圖卡住了?」
- 「我看到你很努力,這次沒完成,下次我們再試一次。」
這些語句幫助孩子將「情緒模糊 → 可說出來」轉化為明確感受,降低不知所措的程度並促進自我調節。
根據哈佛大學在〈InBrief: The Science of Resilience〉報告中說明,穩定的語言回應可提升幼兒的情緒安全感,是心理韌性發展的基礎。
第二招:預先設定挑戰情境,降低挫折衝擊
孩子對於結果高度期待,但對過程的挫敗容忍度較低。家長可提前引導孩子知道本次活動具有挑戰性:
- 「這次拼圖比上回難一些,我們可以嘗試三次。」
- 「參加比賽不一定每人都有獎牌,我們先練習怎麼支持別人,也支持自己。」
這類心理預演可讓孩子在失敗情境中較不焦慮,逐步累積對失敗的容忍度與心理調適能力。
第三招:用日常任務建立小成就感
小任務完成後的自主管理與肯定,是抗挫力累積的重要源頭。家長可設計「可望成就但有點難度」的小挑戰:
- 收整自己的玩具分類
- 用英文說一句「今天我做到了」
- 嘗試整理簡單的拼圖或積木組裝
研究顯示正向教養與支持型互動對孩子韌力、自我調節能力與行為問題減少有正向關聯!